看好价值回归 公募港股仓位提升
● 本报记者 张一雪
2022年四季度港股上演深V反转,看好公募基金的价值港股仓位也显著提升。数据显示,回归去年四季度,公募港股公募基金港股仓位由此前的仓位4.3%提升至5.8%,资讯科技行业是提升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比例最高的行业。
业内人士认为,看好2023年港股市场或迎来盈利与估值的价值双重修复,重点关注互联网、回归电子、公募港股通信、仓位医药和消费等领域的提升投资机会。
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提升
华泰证券数据显示,看好去年四季度,价值公募基金的回归港股仓位由此前的4.3%提升到5.8%,大致修复至2020年四季度水平,但相较于2021年一季度港股牛市时的8.6%仓位仍有一定差距。
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港股仓位提升更为明显。研报显示,2022年四季度,主动权益类基金配置港股总市值达3927亿元,较去年三季度增加872亿元。具体来看,由港股通渠道配置的港股,去年四季度仓位中位数为8.68%,较三季度上升2.4个百分点;QDII持港股仓位中位数为50.86%,较三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。
从行业配置来看,资讯科技行业是公募基金配置港股比例最高的行业,其次为非必需性消费和医疗保健业。兴业证券数据显示,去年四季度末,在公募基金配置的港股中,资讯科技、医疗保健、金融行业仓位相较上季度末回升较多,加仓比例分别为5.15个百分点、3.57个百分点、1.11个百分点;必需性消费、能源和电讯行业仓位有所回落,减仓比例分别为2.66个百分点、2.60个百分点、1.49个百分点。
重仓股方面,超越重回公募基金的港股第一大重仓股。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,公募基金港股前五大重仓股为腾讯控股、美团-W、、和,持股市值分别为398.82亿元、303.39亿元、120.95亿元、110.78亿元和110.61亿元。与去年三季度相比,公募基金港股前20大重仓股中,新增和。
港股值得长期关注
港股本周以来走弱,未能延续涨势。1月31日,下跌1.03%,报21842.33点,医药、地产股跌幅居前,大型科技股表现低迷。
汇丰晋信基金海外投资部总监、基金经理程彧认为,港股市场大跌重要原因在于市场对港股的预期并未彻底扭转。春节高频数据落地反映了大部分乐观预期,盈利上修的持续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维度的数据来验证,港股市场短期内可能后劲不足。此外,本周即将迎来美联储议息会议,美国1月非农数据也将公布,市场对于通胀以及加息终点的展望仍有分歧,这也加大了短期港股市场的波动性。
展望2023年,程彧认为港股市场或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,在全年投资主线上,重点关注盈利增长弹性高、环比景气上升、有资金增量的机会;从行业来看,重点关注互联网、电子、通信、医药和消费。
不少基金经理也在基金四季报中表达对2023年港股市场的看法,博时基金赵宪成表示,港股市场2022年四季度上涨幅度较大,2023年一季度指数震荡的可能性增加。
“港股市场估值在十年间最低点,且国内外近两年的掣肘因素已经减弱,港股即使震荡,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。”赵宪成表示,看好港股市场2023年的价值回归,将提升高分红率的成长股持仓比重。
富国基金汪孟海表示,2023年看好港股互联网、大消费、医药、新能源和金融地产等板块的表现。
- ·吴秀波、杨坤、夏雨等多位明星持股的“牛角村” 如何一步步陷入窘境的?
- ·三星电子三季度营业利润骤降三成,李在镕正式升任会长
- ·取暖“神器”火了!订单排到明年…浙江慈溪小家电何以“智”胜大市场?
- ·兰州银行:股东兰州国投所持该行2645.92万股股份被司法冻结
- ·凛冬将至:欧盟引入“刹车机制”,设定天然气上限价格
- ·涨还是不涨?电子烟征收消费税后,企业面临价格难题
- ·寿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拟启动试点,选择权内嵌、待提升服务给付吸引力
- ·海通证券:国产软硬件体系初建 政策推动信创产业千亿蓝海市场
- ·沙特称“欧佩克+”石油减产计划将持续至2023年年底
- ·光大期货:10月27日有色金属日报
- ·锚定多元协同价值,平安健康收购平安智慧医疗深度赋能医疗健康平台搭建
- ·固收大厂富国基金加码“固收+” 富国恒享回报12个月即将盛大发行
- ·中国信通院牵头发起的“元宇宙创新探索方阵” 正式成立
- ·自动驾驶创企Argo AI将关闭业务 大众和福特将接收部分员工
- ·中信保诚基金:王牌产品单季浮亏9.87亿,遭遇大幅净赎回
- ·微盟WOS正式发布,打造去中心化商业操作系统